科學家搜捕致病根源 逐步開始“收網”
本欄目的信息由儀器信息網獨家供應,如有轉載請注明:原文轉自儀器信息網,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! 2007年,科學家找到大量常見疾病的基因根源。美國《科學》雜志今年宣告,尋找致病基因的研究開始進入“收網期”,經過多年挫折,“基因獵手們感到自己終于將獵物逼到了死角”。 過去一兩年中,有關Ⅰ型和Ⅱ型糖尿病、精神分裂癥、抑郁癥、腸炎、青光眼、肥胖、風濕性關節炎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乳腺癌、腸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見疾病致病機理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,其速度是生命科學歷史上前所未有的。 例如,一個國際研究小組今年3月報告,他們新發現約120種基因的變異與癌癥有關。英國科學家6月還宣布,他們一舉鑒別出與抑郁癥、高血壓等7種常見疾病有關的24個基因。 英國《自然》雜志今年評論說,“發現致病基因的競賽已經白熱化”。技術突破是催生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。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、基因芯片技術的進展以及基因測序成本直線下降等,都使科學家擁有了更為強大的獵捕疾病根源工具,導致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 在英國《自然遺傳學》雜志網站上,編輯們曾向遺傳學家提出了2007年“年度問題”:如果人類基因組測序費用降至1000美元,那將意味著什么?編輯們說,隨著新技術的應用,人類基因組測序費用降至1000美元已經不是能不能、而是什么時候的問題了。 這樣的問題在4年前還難以設想。2003年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用了13年時間,耗費30億美元。而今年5月,DNA(脫氧核糖核酸)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的詹姆斯·沃森成為世界上擁有個體基因組圖譜的第一人,“破譯”他的基因組只用了2個月時間,耗費100萬美元。 按照這種速度,也許個性化醫療的時代不再遙遠。到那時,醫生將可通過分析你的基因組圖譜,為你設計個性化醫療方案。一種最樂觀的預測認為,這也許只要10年就能變為現實。 隨著相關研究的日益深入,科學家對常見疾病遺傳學原理的理解已發生深刻變化。科學家已重新審視有關基因和遺傳的傳統觀念,嘗試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疾病。 今年10月,科學家公布了迄今最為詳細的人類基因組差異圖,它研究的不是DNA上有遺傳意義的片段———基因,而是DNA的基本組成單元———單核苷酸之間的堿基差別,即所謂的單核苷酸多態性。科學家說,正是這種單核苷酸多態性決定了每個人的與眾不同,比如為什么有些人易患某種疾病,而另外一些人則有免疫力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·西爾弗今年在美國《新聞周刊》雜志上介紹說,一些生命科學家現在認為,決定遺傳現象的基本單位是單核苷酸多態性,而非基因,因為以基因方式解釋生命存在困難。 技術和理論的突飛猛進表明,生命科學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。隨著獵捕疾病根源等工作開始“收網”,生命科學有望在不遠的將來迎來一個大的收獲期,將會有更多的生命科學成果用于造福人類。